農業是我國的根本,我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基數大,但是我國農業目前存在勞動力缺乏、老齡化速度過快、規模小、農業產業價值鏈低、農民增收緩慢、一產不強、二產不優、三產不適等問題。隨著物聯網、互聯網、傳感器等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農業的種養殖過程能夠解放更多的勞動力。
我國農業迫切需要利用“互聯網+”優化產業鏈、價值鏈結構,提供農業全產業鏈附加值,讓農民分享價值鏈收益。農業綠色發展任重道遠,發達國家農業化、組織化、合作化、規?;潭群芨?,實現了以機械化、化學化、電氣化、信息化等為主要內容的智慧農業模式。

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政府部門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的發展,先后出臺了《農業科技發展“十三五”規劃》《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全國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1-2015)》等政策文件,全力支持“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的發展?!度珖r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物聯網等技術有望在農業部確定的200多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獲得農業部和財政部資金補貼,并先行先試重點開展3G、物聯網、傳感網、機器人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該區域的先行先試,推進資源管理、農情監測預警、農機調度及無人機監測等信息化的試驗示范工作,完善運營機制與模式。
按照“十三五”規劃要求,今后5年,農業農村信息化總體水平將從現在的35%提高到50%,基本完成農業農村信息化從起步階段向快速推進階段的過渡。具體指標包括:農業生產信息化整體水平翻兩番,達到12%;農業經營信息化整體水平翻兩番,達到24%;農業管理信息化整體水平達到60%;農業服務信息化整體水平達到50%以上等。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7-2021年中國智慧農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表示,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目前,RFID電子標簽、遠程監控系統、無線傳感器監測、二維碼等技術日趨成熟,并逐步應用到了智慧農業建設中,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管理效率,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加快了我國智慧農業的建設步伐。運用智慧農業思想開發出來的計算機溫室監測系統和生產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到生產實際中。通過無線傳感器,網絡系統的構建,對作物的生長環境信息、生長狀況進行實時的監測。隨著物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農業生產的過程將會變得更加快捷、有效。